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下载专区 >> 正文

干货|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剧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4-13 [来源]: [浏览次数]: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指湖北省武汉市地方戏剧,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湘、粤、皖、赣、闽、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唱腔优美,对白雅致,文本大气,对演员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角色共分为十行,腔调除了西皮、二黄外,罗罗腔也用得较多。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2006年5月20日,汉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0。

1B869



代表剧目: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多是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传说,代表性剧目有《斩李虎》《哭祖庙》《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扣花鼓》《合银牌》等。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专唱曲牌的剧目有《大赐福》《草场会》《五才子》等。



濒危状态:

  •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汉剧曾一度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各地汉剧团纷纷成立。据1956年湖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时统计,全省除湖北省汉剧团和武汉市汉剧团(武汉汉剧院前身)外,各地、县汉剧团有22个,演职员达到3000多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地汉剧团急剧减少,至今湖北省境内仅存武汉汉剧院和湖北省汉剧团两个专业院团,演职员不足300人。

  • 早期汉剧主要演出历史演义及民间故事,剧目近800出。随着一大批老艺术家相继谢世,剧目逐渐失传,有些绝活或技巧也未得到传承,致使现在汉剧日常上演剧目不过百余出。

  • 各地院团建立之初,编创队伍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如今,人员调动、谢世、退休等等原因,导致编剧、音创人员奇缺,难以为继。

  • 武汉市是汉剧发祥地之一,汉剧深受社会各界欢迎和喜爱。随着人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变化,喜爱汉剧的观众锐减,现在,汉剧观众老龄化现象日渐严重。


保护措施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委、区政府从2002年起实施了汉剧剧种保护工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重点解决了影响汉剧发展的。场子、苗子、票子、路子、班子等问题。通过剧种保护工程的实施,汉剧在安康失传的危险已不复存在,安康汉剧团发展势头良好,艺术生产和演出实现了正常化,重新占领了城乡文艺演出市场,成为汉滨区乃至全市发展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汉汉剧院获得汉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